侯德富,1931年生,1953年毕业于哈尔滨外语大学,同年分配到华南师范大学从事教育近四十年,曾任学校工会主席、广州市教育工会委员、中国教育工会第三届全国委员,多次立功受奖,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享受政府津贴。1992年担任私立华联学院院长至今。
在人们的观念中,“私营经济”、“私营企业”等概念已然得到认可,但是对于“私立大学”恐怕略有疑惑与误解。
1992年10月,各种媒体以“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广东首家私立大学诞生”为主题,报道了“私立华联学院”成立的消息,在岭南及境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1994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私立华联学院”为省属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当时至今,华联学院一直列入全国31所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民办私立学校之一。
每每谈起近十年的办学经历,私立华联学院院长侯德富总是掩饰不住自己的情感。他有这样一个感受:民办、私立大学只有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才能参预与公立大学的平等竞争,中国名牌私立大学的出现才能成为可能。
私立华联学院创办之初,困难重重。首先是一个“私立”二字,就带来了许多烦恼和误解。
侯德富教授说,私立大学在当今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制订了各种各样的管理法规,形成了私立大学与国办大学互补并存的格局。我国私立大学古已有之,孔夫子首先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后,私立学校延续存在到1949年。时隔数十年之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私立大学伴随着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办学体制的改革,应运而生。
九十年代初,侯德富教授从华南师大工会主席的岗位退休,便与同事们———原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曾近义(现为华联学院董事长),原广州市教育工会主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鲍康裕(现为华联学院副董事长)及一批老知识分子,开始了办学历程。创办之初,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同志兴致勃勃地视察了该校。他说:私人办学对教育的发展很有作用,你们(指华联)开了个头,先闯一闯,这是一个新鲜事物。私立华联学院也正是因为在中国教育改革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当时的广东省省长朱森林同志为学校题写了“私立华联学院”校名,并写了“发展社会办学,培养建设人才”的题词。现任的主管副省长卢钟鹤这样评价该校:(华联)形成了一种无形资产,一种品牌,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成绩,要力争使私立学校办闯名校。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不仅给予私立华联学院巨大的鼓励,也促进了民办高等教育在广东省的蓬勃发展。
华联学院的办学经费全部是来源于集资、学费、捐资和贷款,走的是“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路子。侯德富校长强调:“私立”并不是“自私自利”的“私”而是“大公无私”的“私”。如今,已经站稳脚跟的私立华联学院本着面向社会和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学校设置了应用性强的外向型专业,各专业均设置互相配合的三类课程:外语类专业以外语课为主,增设了经贸课,强化电脑课;其他专业则以专业课为主,强化外语课与电脑课,形成了“三和一”的教学模式,优化了课程结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几年来,私立华联学院已向社会输送了3000多名人才,其中专科层次毕业生1000多人。目前,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多人。
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是相对独立的公益法人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法令,独立自主地实施相应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这一切活动都应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侯德富校长说,我们体会到,私立高等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社会上许多人对私立、民办高校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许多涉及教育方面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民办教育立法滞后,民办高校的法律地位、学校性质、财产属性以及政府和学校各自的权力责任等都不够明确;政府对民办高校缺乏财力与物力的扶持,民办公助得不到落实。
现在国内的私立学校立足于自力更生,不能像国办大学那样依赖国家,但是私立、民办高校作为国家高教事业的一部分,也应当得到国家物力财力的支持。同时,就社会而言,应该更新观念,进一步认识私立高校的意义、地位和作用,逐渐形成全社会重视民办高等教育,对民办高校与国办高校一视同仁的风气。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调查研究,参照国外的经验,尽快完善有关私立高等教育的法规,使民办、私立大学的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当然私立高校也应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提高水平。